2010年至2011年,工程機械產業進入產能及信貸快速擴張期,高額利潤及下游需求的旺盛促使各大廠商紛紛加大產量,並透過降低首付比例、延長還款期限等方式吸引客戶。
2011年,代表性工程機械企業的員工數量達到十年來的最高值,多數龍頭企業的應收帳款增速遠超過其對應的營業收入增速,行業風險逐漸累積。
2009年至2014年,出口額成長一倍以上。隨後兩年,受國際市場整體需求下降影響,出口持續下降。 2016年出口額達169.6億美元,較去年同期下降10.6%。這是自1998年以來,除2009年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大幅下降外,我國工程機械出口的最大降幅。但隨著「一帶一路」倡議的深入推進,我國工程機械出口扭轉了下降趨勢,2017年出口額達201.05億美元,首次突破200億美元,年增18.5%。
出口分析:裝載機繼續維持領先地位,出口金額增幅過半。
分析2017年出口數據,主要呈現以下特點:

主要產品類別出口均大幅成長。
2017年,整機出口127.37億美元,較去年成長16.9%,占出口總額的63.4%;零件出口73.68億美元,占出口總額的36.6%,較去年同期成長21.5%。整機出口主要銷往「一帶一路」沿線市場,零件出口主要銷往已開發國家。
整機出口中,出口成長較快的主要產品類別包括裝載機、履帶挖土機、內燃堆高機、非公路自卸車、電動堆高機、其他推土機等;出口下降的產品類別包括其他起重機、其他工程車輛、堆高機、履帶起重機、混凝土泵浦車等。
主要出口產品中,挖土機出口14.26億美元,年增30.7%;裝載機出口15.70億美元,年增57.5%;堆高機出口19.39億美元,年增16.7%。
2017年,我國對「一帶一路」沿線國家出口工程機械87.65億美元,年增18.3%,占出口總額的43.6%。
「一帶一路」倡議於2013年提出,截至2017年,「一帶一路」經濟走廊已初具規模,中國與65個國家的貿易額接近2兆美元。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作為「一帶一路」倡議的先決條件,直接拉動了工程機械出口的快速復甦。未來十年,「一帶一路」重點國家的基礎建設至少需要8,000億美元,這為中國工程機械企業拓展海外市場創造了新的機會。
亞洲仍然是最大的市場:
分大洲看,對亞洲出口96.76億美元,年增10.5%,占出口總額的48.1%。對歐洲出口34.08億美元,年增36.7%,占出口總額的17.0%。對北美洲出口27.72億美元,年增35.1%,占出口總額的13.8%。對非洲出口20.34億美元,年增18.2%,占出口總額的10.1%。對南美洲出口13.47億美元,年增7.05%,占出口總額的6.7%。對大洋洲出口8.68億美元,年增28.2%,佔總出口的4.3%。
全球主要出口目的地中,前六大國家分別為美國、日本、俄羅斯、澳洲、印度、印尼,分別成長32.9%、25.4%、78.7%、27.3%、16.7%、34.6%。
市場分析:政府對基礎設施的投資推動印度和中國的需求激增:
亞洲長期以來一直是我國工程機械最大的出口市場,印度和印尼分別位列主要出口目的地第五和第六位,兩國均處於快速成長階段,是出口商不容忽視的市場。
印尼:東南亞最大市場,中國龍頭企業爭相搶佔。
印尼是東南亞最大的市場,被許多中國工程機械企業視為第二本土市場。
自2002年以來,印尼建築業蓬勃發展,政府累計投資2,300億美元用於公路、鐵路、港口、機場、發電廠等項目。根據印尼政府的規劃,2030年,全國將新增1.21萬公里鐵路線。隨著基礎建設的推進,印尼對建築機械的需求預計將激增。
除了傳統的工程機械,印尼對礦山設備和運輸設備的需求也很大。印尼擁有豐富的煤炭資源,煤炭產業已成為其主要出口產業之一。印尼能源礦產資源部預計,到2025年,印尼煤炭產量將達4.05億噸,其中超過三分之二用於出口。
美國卡特、日本小松、日立、住友、神鋼等公司已在印尼市場運作數十年,並已建立工廠。印尼工程機械市場競爭激烈。然而,中國工程機械成本低廉,市場潛力大。與目前佔據較大市場份額的美國和日本產品相比,中國產品在印尼工程機械市場具有顯著的價格優勢。
早在90年代,中國龍頭企業就開始積極開拓印尼市場。目前,印尼已成為三一重工繼印度之後的第二大出口目的地;徐工起重機出口印尼市場佔有率超過50%,數千台徐工起重機正在助力印尼重大工程項目;柳工每年在印尼銷售工程機械300多台,其裝載機在印尼的銷售僅次於日本小松和美國卡特彼勒,位居印尼市場第三位;中聯重科在印尼擁有雅加達配件庫和外島配件分公司兩大配件中心,配件庫存約100萬美元,確保配件供應及時齊全。
傳送回饋
